吳家嶺村[山東萊蕪高莊鎮轄村]

吳家嶺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4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2公里處,新甫河西岸,地處丘陵,村南與任家窪村緊相連線,形如一村。北鄰鄂莊村、沙王莊村,西鄰沙埠村、黃溝村;該村耕地600餘畝,295戶,904口人。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故事保·吳家嶺”。據周氏譜記載,清初周姓遷此,吳姓早居,因址在丘陵上,冠以姓氏。故名吳家嶺,該村以周、劉兩大姓為主,由李、陳、吳、陶、段、康、何、梁、呂、池、馬、王14個姓氏所組成,是一個多姓氏村莊。 吳家嶺村在清朝末年,因當時社會混亂,老祖曾組織村民在村四周建圩子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門,當時稱為吳家嶺寨。

四周圍牆,高而壯觀,儼如城堡一樣。村寨中當時富戶較多,清朝年間,康姓有個叫康二敖子的很是富有。當時民謠傳說:“吳家嶺,賽北京,康二敖子坐朝廷。”一傳十、十傳百,直傳到北京紫禁城。不知驚動那位清朝皇帝,下旨濟南府差人來吳家嶺探看虛實。在皇帝眼裡,圩牆再好,不過是個村寨。那能比紫金城,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是個傳說而已,康二敖子沒有招來滅族之災。後不知什麼原因康二敖子家道敗落。
在民國期間,社會混亂,多股匪徒多次進攻吳家嶺村寨。民國十五年九月二十日夜,大股匪徒沖入,村人周少海率眾與敵奮戰,不利,而戰死。光棍頭子劉黑七從吳家嶺擄去多人,後村民拿錢贖回。吳家嶺村寨內多數是瓦房,但在萊蕪戰役之時,國民黨新五軍怕影響他們戰鬥,強行把吳家嶺村全部扒掉,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仗沒打起來,但吳家嶺村的四周圍牆,四大寨門,大片瓦房和草房都已不復存。有的傾家蕩產,有的逃往東北、山西。後經幾輩人的拚命努力,又在原址上重新建起村莊,但是遠遠不如當初。
解放前,吳家嶺歷代村民多數以農業為主,靠天吃飯,生活很是艱苦。但吳家嶺村經商者多有其人。在濟南、周村等地較多,有紡織、染布、賣布等多種生意人。光在周村整一條街都是萊蕪人,而多數又是吳家嶺村匠藝人。石匠段子房於清朝末年曾被召進皇宮雕刻,經他手打做好的獅子或龍,兩隻眼珠都是活的,遇風一刮嘩嘩直動。吳家嶺村前後兩處油坊,從早年間就遠近有名。
吳家嶺村歷代以來遷往全國各地的人都有,東北三省、山西、江南、新疆皆有吳家嶺村人。去台灣省的就有該村兩戶人家:呂國榮、周慶雲,二人皆是學生時就擅長書法,很有名氣,被國民黨軍隊擄去台灣。呂國榮是該村大地主呂洪文之孫,周慶雲是周茂森之子。周茂森又名周燦林,1906年出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萊蕪縣委委員。入黨後他經不起考驗,多次向黨組織和其他同志騙取金錢,逐漸墮落。1935年與代理中共萊蕪縣委書記的劉伯戈向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叛變自首,隨後帶領捕共隊到萊蕪進行了大搜捕。對被捕人員的家屬百般恐嚇,敲詐勒索,致使多數家庭傾家蕩產。後被開明人士尚立齋以亂抓好人敲詐勒索等為名告到國民黨山東省黨部,被判刑十年。“七·七”事變後,周茂森獲釋出獄。1938年投靠國民黨軍閥秦啟榮部。解放後曾化名周敬嚴,潛逃於桓台、周村等地,懲治反革命時期,周茂森無處藏身,被知情人檢舉被捕,押往口鎮監獄。1952年12月被人民政府槍決。
吳家嶺村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有5名。參加解放軍的周美奎等轉戰南北,打過無數次仗,皆立功受獎。全國解放後周美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參謀部工作。周美興轉戰南北後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連長。他一生作戰勇敢,衝鋒陷陣,英勇無比,解放後在東北遼寧省本溪礦務局工作。周慶乾參軍後,在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中任營指導員,轉戰南北,立功受獎,解放後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工二團工作,今已故。陳公舉入伍參加空軍,立過戰功,被提升為飛行大隊長,在北京楊村空軍基地工作。周美芩在解放戰爭中負過重傷,傷殘一隻眼睛,解放後曾在萊蕪縣委工作過,後任大下農場場長,今已離休在家。
吳家嶺村與任家窪村兩村曾合為一社,稱高級合作社。當時兩村村民相互團結,共同生產,從未發生過任何矛盾。後來兩村各自建立自己的黨支部。
吳家嶺村,村中建有十字路,全是用石板材料鋪設而成,路面很寬。
吳家嶺村從古至今對教育事業都非常重視。村人周少海曾在吳家嶺創辦國民國小。現今吳家嶺村與任家窪共辦一處國小,因兩村很重視教育,給予學校很大支持。加上教師員工們的辛勤努力,吳家嶺國小年年被教委評為先進單位。自恢復高考以來,吳家嶺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有60名,為社會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吳家嶺村自改革以來,村民大顯身手,大部分走向富裕道路。外出包工打工多人,村內養殖戶、小商店、修理店、油房都幹得很紅火。全村70%以上的耕地安裝地下管道,用於灌溉。90%以上的戶吃上了自來水。60%的戶安裝上了電話。現在,該村村民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學習老輩人的革命精神,做好各項工作,把吳家嶺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